大众论坛

搜索
查看: 276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家亲娘善,让人心灵震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1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泣读著名作家厉彦林的《娘祭》
品味家亲娘善,让人心灵震撼
宋呈祥
泣读著名作家厉彦林在《时代文学》2023年第2期刊登的《娘祭》,他在忆娘、痛娘的心路历程中,向人们慢慢展开沂蒙山区一位普通妇女的序幕。

泣泪送娘回家
厉彦林泣泪把病危的娘送回家,完成儿孝娘愿。泪眼啼血,最后看到生命最美凄厉的绽放与娘艰难诀别。作为他的妹夫和娘的女婿,所有的一切,见证并陪伴着全过程。再读《娘祭》伴忆中,情景历历在目,眶泪雨滴,宛若眼前。再回首,难见人。当初建造墓地的时候,厉彦林的几个妹夫亲自参入,父亲也是亲自规划监工。听厉彦林娘的话语中,就是为了不让在外的儿子操心而影响工作。在农村传统中,儿子为父母建造墓地,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也是行孝的题中之义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爹娘疼儿爱儿,如今达到这个份上。彰显作为老人的无比大爱、深爱,可谓极为少见!娘的恩德常想起,逆推艰难岁月,倍感娘的大爱与温暖。让人仿佛依然感受着娘温馨话语与难以散去余热久违的温度。

依然挂在心中门框上的电话
声音是天下传递情感的的媒介,而电话则是传递声音的载体。在电话里,能听到欢声笑语,也能听到悲伤。但在厉彦林的故乡家里,却听到娘的温馨关爱的话语和至亲远方儿女的牵挂与问候。
一般家庭的电话,是放在屋内桌子上,而厉彦林父母的电话,不但挂在墙上的门框边。不高不低,屋内屋外,都方便于接听。只要稍加留意,至今在墙上依然能看到为方便老人打电话,女婿为其所记得电话号码。电话虽然不起眼和很普通,依然以此为中心,传递着娘爱儿孝的温情,散放着人间大爱。厉彦林娘那扶墙的黑色油印的手形印痕,和那天伦之乐的欢声笑语的影像,依然印在电话旁边白墙的银幕上,却难以消失,留存永久。
电话的位置,正好处在中心目标。平日里,在室内休息,和在屋外做饭,都是一步之遥,伸手可得。一次次电话的接听,不仅听到娘不放心的嘱咐温馨的话语,仿佛也看到那善良慈母伴的笑脸。同时也把小灶的饭菜香缘着层层电波,送到儿女的嘴鼻间,倍觉家的香甜。
如今电话依然在那里,有时挂不住,掉落下来,化为岁月记忆的时钟在那里嘀嗒着摇摆,电线虽连,但却听不到娘那熟悉问候的磁性包含温暖的声音……

秋日剪影
秋日剪影,在厉彦林看来,那朝出暮落太阳的光辉,照耀着娘日夜劳作的影子,也烙印着娘的勤劳与永不停歇的纯朴与善良。
秋风吹送着阵阵秋凉,激荡着厉彦林心疼娘那难以抚平的心。秋日的阳光、靓丽、净亮,清晰地照亮着娘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也透射着娘举镢挥汗的身影。娘的身影,在厉彦林眼中显得更加高大矍铄、纯朴和挥洒动人,并深深地定格在他的脑海中。这不仅仅只写的是厉彦林自己的娘,也写的是勤劳乡村妇女最为一个精湛的秋阳下形象的缩影。
厉彦林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特有的视角,艺术性地像画着一幅幅珍贵的剪影画面,并刻印在乡村辈辈耕耘的为其所熟悉热恋的土地上。是啊,这是娘曾经踏过的土地,也是娘捡拾生活的土地,更是娘养家糊口希望获得丰收的土地。这里留下过娘的脚印,渗入过娘的汗滴。厉彦林情不自禁的分明把娘勤劳纯朴的立地形象,上升到了秋日农民渴望丰收的高度。

煤油灯的光亮
在传统中,父母去世有行孝三年之说。同样厉彦林娘去世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三年的思母念父亲的悲痛。娘生前所钟爱的牡丹花,竟然也伴随着心疼三年低思不开,悲伤不语。人花灵性相通,睹物思人,更加深了对娘无尽的思念。在徘徊中,厉彦林心中始终有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他,这就是那盏留在岁月长河中的煤油灯。使其不迷茫,不颓废,并不断积聚着勇气和力量。厉彦林每当想起心中那永不熄灭的煤油灯,宛若娘栩栩如生陪读在眼前。这为“立旗”奖学金的确立与诞生自然而然地埋下了伏笔,油然的顺理成章。从而使煤油灯、娘、我、光亮、伴读、学习,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求学主线。无论寒冬酷暑,乡村漆暗的夜幕下,竟然透出一丝光亮,煤油灯的火苗摇摆着,辉映着娘不知疲惫伴读的身影,而灯下是乡村学童烧发苦读。这一煤油灯下静夜伴读苦学镜头,是多么静怡优美鲜活啊。
煤油灯,照亮缝衣纳鞋走针飞线的闪动的灵光和厉彦林娘的影像,也照亮娘那心中的线儿柔丝情长。伴读的煤油灯啊,燃烧着娘的自我,照亮着厉彦林儿时的童年梦幻与前行的方向。
不息的煤油灯,对厉彦林来说就是希望,就是热度和能量,无不放射着灵魂的光芒。

儿娘对语
厉彦林与娘童年的对语,看似十分浅显的道理,道出了普通人的希望和幼小懵懂童稚的承诺。
厉彦林看到娘劳作的身影,四面通风的墙,寒酸的宅院,在他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随即化作无形的鞭策与力量,激励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前行。

书屋的建成
厉彦林读书的第一启蒙人就是自己的娘:想过好日子,就得靠读书!这是一个农家妇女的朴实的话语,也是娘发自内心对读书的浅显认识与理解。为了对得起娘烙的一捆瓜干煎饼,成为厉彦林的原发动力。因为他看到了娘及家人省吃俭用供应自己上学读书。由此由原来的偷懒成为自我鞭策的主动转变,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成为祖辈的渴望与奢求。过去读书条件差。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觉得读书越要奋发努力,积极上进。
回顾读书艰难历程,书屋的建成,分享会的的举办,所有这些都是在告慰娘的在天之灵。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厉彦林认为读书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必须拿来读,有书不读,甚至高高放起,也是没用的。读书可以让人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增长高度,扩展视野宽度。

一大半碗粥
娘的祭日,厉彦林想起过去曾经的穷困。他用几个“因为”的穷过、苦过、和饿过的排比,衬托出今天生活的幸福。娘对忆苦思甜的难以下咽的窝窝头的话语:穷时,有地瓜秧,窝窝头吃,就知足喽!像警言一样,提醒着自己,为此让厉彦林时常反思,珍惜现有,不断校正人生。
尤其厉彦林对一大半碗粥的故事叙述,加深了对娘的纯朴善良的认识和了解,也让人感动万分。那个年代,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家都不宽裕。对于上门的乞讨者,是很容易打发走的,没人看得见,也不会有人说的。乞讨者要不到饭,或被打发走,是再经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对于走到家门的乞讨者,厉彦林的娘却不是这样做。而是娘把自己的一大半碗粥毫不犹豫地送予乞丐。镜头将碗的转换推到前面,饿与饱必然地走向角色的相反,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不该饿的却忍着饿,娘把善良送给不曾相识的乞丐心间。这是娘尽善事,送温暖,人间大爱具体体现,在积善人家不断积攒。举头三尺有神明,娘始终点燃着一片爱的火焰。乞丐嘴里喊着谢谢,好人啊不断的絮叨连篇。厉彦林亲身见证和感受着一大半碗粥这一幕情景,善良家风,在他的心里扎根培植,在乡村胡同巷子里回传。

感恩敬畏土地与虔诚
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是我根脉所在,命脉所系,厉彦林这样说。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片热土。尽管他从家乡走到省城,但他热爱这片故土不但不减,随着岁月的伸延,反而如日剧增,更加强烈。因为在这里,有他的爹娘和亲人;因为在这里,就是脚下的热土,给予他的养分和地气。他把故土和娘及亲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从娘刨梳地瓜,细心密捡,不漏半点;到苦日子过久了,怕挨饿,成为娘精打细算的习惯和理念的叙述。厉彦林向人们表达了浅显的道理:有地,才能让人站稳脚跟,才能让人脚踏实地,才能干好事业。
厉彦林娘的喂地惊人的举动,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这不仅是农家人憨厚与纯朴感恩的表达,而且也是地赠我,我赠地,彼此是敬畏与虔诚心灵相牵。敬畏土地,感恩母亲,地、娘与我,分明环环相扣,亲密无间地联系在一起,在天地中结伴扶持前行。

中秋月,月中秋
中秋月,月中秋,月圆繁星点点。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厉彦林凝望着夜空蓝天。明月、星斗、蛐蛐、蝈蝈、金铃子等秋虫这些秋夜的元素和美酒佳肴,在他的眼里,都包含着家乡的味道,倍觉家的温馨。回想2014年的中秋夜,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曾经伴娘欢乐团圆。那一幕幕,一个个片段,思绪顿时油然划过他的脑际。虽然再坚强的人,此情此景,厉彦林也显得如常人一样也有着他那脆弱的情感。厉彦林把自己置身节日氛围之中,也把读者带到人之常情的情景之中。几句笔墨,把那压抑的情感,表露无疑。今夜本是月圆,现在在他的心里缺不圆。想到这里,也就不能不让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可如今月圆时,娘不在了,留下无尽的思念,禁不住泪流满面。读到这里,何止是厉彦林泪流满面啊,读者也是深为其感染。凡是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仿佛也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也便顺理成章了。
感恩与反思,在心灵中碰撞和激活,矛盾与自责在后悔中徘徊。厉彦林把此时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岁月时光不可挽留回转,一切的愿望和想望,只能留在美好不能实现的设计中。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与呼唤,更增加了氛围悲壮与浓烈,无不牵动着读者脆弱的情感,直至扼腕顿足捶背戳心,引起强烈共鸣。

日月星辰,大地山川
日月星辰,大地山川,伴随着日出日落,鸡鸣鹅欢……其中有曾经的艰辛与苦难,也有天伦之乐家庭幸福与团圆。厉彦林每逢走到家乡,走到原野田间,就会不知不觉内心涌起热恋故土的情感,此时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触景生情,泪眼中映动着娘栩栩如生的从前。娘曾经见证过家乡的土地,并置身行走其间。是啊,在厉彦林心中娘何时离开过她深爱的家园?如今地里庄稼依然茂盛,乡村晨曦仍是不变的袅袅炊烟,胡同里依旧是唤儿归家声声回传,依然响彻耳边……娘又何曾走远?瞧,那不是弯腰驼背的娘立在他的眼前,那不是回家吃顿娘做的饭,依然香甜。厉彦林的内心深处分明已把娘与这片热土幻化融为一体,永恒在天地之间。
泣读厉彦林的《娘祭》,使平日里对父母熟视无睹儿女,是一大心灵的震撼和惊醒。总觉父母身体还硬朗,无须格外关注。可蓦然回首,父母已经老矣。直至醒来时却是儿孝亲不在了。《娘祭》虽说的是厉彦林与娘的故事,是普通人,家长里短事。语言朴实无华,犹如涓涓细流注入人们的心田。这不仅读了让人荡气回肠,而且也让人更增添了娘亲儿孝的儿女情长。《娘祭》是一篇难得的孝道作品,真的让人吮吸乡土气息倍觉亲昵与香甜。    (2023年6月于日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大众论坛 (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

GMT+8, 2025-1-29 06:18

删帖投诉流程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