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论坛

搜索
查看: 89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远离“校园贷” 莫让青春来还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6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活精彩纷呈,但是美好面前,有时也会遇到诈骗分子布置的一些“陷阱”,“校园贷”就是其中之一。“两分钟审核,五分钟到账”“无需抵押,分分钟汇款”“低门槛、高额度、无风险”……这样的“校园贷”广告数不胜数,让我们一起看清它的真面目。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者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校园贷”主要在校园内部及周围张贴广告,或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途径发布广告,打着手续简单,仅需用学生证、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等虚假旗号诱骗在校大学生。放款门槛低、额度小,后期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担保费、罚息、违约金等手段,利滚利,翻倍速度极快,让借款人不堪重负。还会采用骚扰、恐吓、威胁甚至暴力等手段催收欠款,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已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校园贷”的套路多种多样,有以下几种常用方式:
  ⒈“培训贷”
  在求职时遇到薪酬优厚的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还需交一笔高额培训费用;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时,公司人员表示,可先在公司或第三方贷款;在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高薪没拿到,反而因办理“培训贷”欠下上万元贷款。
 ⒉“学习贷”
  不法分子假扮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招募学生,谎称需要通过报名人数来冲业绩,只要去报到,就能领取奖励金;参加培训的学费,需要通过贷款付清,这些机构声称会负责还清所有的本金和利息,报名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不久后,这些培训机构人去楼空,报名人却背上了巨额贷款。
  ⒊“回租贷”(ID贷)
  学生把手机“租赁”给贷款平台,绑定指定的苹果ID;平台“评估”手机价款,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发放“砍头贷”,学生获得的借款中已扣除相应“服务费”“评估费”;因手机任由本人使用,平台以手机“回租”的方式,与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如没按时还款,就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手机定位等威胁借款人。
  ⒋“裸条贷”
  借款人(多为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并设定高额利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其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还款。
 ⒌“美容贷”
  主要瞄准爱美却缺钱的学生群体;当学生无力支付手术费时,咨询师推荐信用贷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以“不收任何手续费和利息”怂恿学生贷款;由于美容机构和金融平台存在合作关系,且贷款发放过程比较随意,其间暗藏金融风险。
 ⒍“刷单贷”
  不法分子称网贷平台职工“刷单冲业绩”,支付小额佣金作为报酬;诱导学生用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将放款转账至指定账号;骗子偿还前几期月供取得信任后,继续诱导学生贷款;最后,骗子拿放款的钱跑路,未还款项需学生自己偿还。
 ⒎“分期贷”
  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针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一千元至数千元的短期互联网消费贷款,其利率往往超过36%的法律红线;以“零首付”“不用卖肾就能换手机”等噱头,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⒏“传销贷”
  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要求大学生上交会费、发展下线以及进行逐级提成,具备传销的特点。
 ⒐“不良贷”
  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的恶意贷款。
  ⒑“多头贷”
  主要指因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形成一种“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
  如何防止落入圈套?
  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和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不轻易对外泄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宿舍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等关键信息及个人隐私,更不能贪图小利而帮助别人“刷单”或提供贷款担保,切忌答应他人以自己的名义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办理分期贷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跟风攀比,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要了解正当的借款渠道,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到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寻求正当的借款渠道,办理助学、留学、创业贷款等相关业务。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注意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实际上,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在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工作人员要求“注销校园贷”或类似的电话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同时,广大学生要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尤其是要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提高对各种形式“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打折”等内容要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拨打举报电话12309,或直接拨打110报警、向老师求助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大众论坛 (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

GMT+8, 2024-12-4 03:18

删帖投诉流程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