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外出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的老年人也慢慢增多了。坚持科学运动、强身健体,这是一种好习惯,但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时,一定注意需提前做好准备。 外出锻炼“五不要” 随着近期气温上升,万物萌发,一些老年人也开始了户外锻炼的计划。但由于气温不稳定,为了确保安全,老年人运动要做到“五不要”。 ◆不要过早出门 很多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但这个时节早晨气温低,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压、肺心病、“老慢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晨练时有风险。建议在太阳升起后再进行户外运动,最好选择12时至14时最暖和的时间段。 有条件的老年人,出门前可以用热水泡个脚,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 ◆每次运动不超40分钟 老年人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的项目,如暴走、游泳等,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宜。运动强度以略感疲劳为度(心率不超过100次/分钟,呼吸不超过18次/分钟),建议每周运动3至5次、每次运动不超过40分钟。 ◆两种天气不要锻炼 一是雨雾天气不要锻炼,能见度不佳容易导致意外事故发生,而且雾滴中可能含有污染物和致病菌;二是大风天气不要锻炼,大风往往伴随着降温,体感温度会更低,对有慢性病的老人不友好。 ◆运动时不要迎风和减衣 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清静、视野开阔的场地,千万不要迎着风,更不要减衣服。运动时穿衣以暖和不冷为宜,出汗后不要立即脱掉衣服,以免受风着凉。 ◆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和洗澡 运动结束后立刻进食,肠胃会一时不能适应,容易导致胃肠痉挛或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至少应在20分钟至半小时后再进餐。此外,运动后也不能立即洗热水澡,以防血液大量滞留在四肢与肌肉,造成大脑与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着装宜“上薄下厚”慢慢脱 气温的回升是逐渐变化的过程,如果着急脱去冬装,很容易感冒。尤其是老人、儿童、产妇以及患有心肺慢性病的患者,在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之前,都不能随意减衣。有一些年轻女性早早换上裙装,则要当心出现关节疼痛、痛经等后遗症。 春季穿衣应以保暖为重,一件一件地减。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因此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些,不要过早穿外露足踝及过薄的鞋袜。外出可以选择分层保暖的穿着,比如里面穿秋衣,外面套一件卫衣或毛衣,再加一件外套,这样便于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服。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最好减少外出次数和时间,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若必须外出记得戴上帽子、围巾、手套和口罩。 一些患者对于寒冷天气比较敏感,需要重点保暖的身体部位也有所不同。比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做好颈、腰、胸椎等脊柱关节的保暖最重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手足关节疼痛最为常见,应主要做好手足的保暖。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头部、颈部、腰部、肚脐、口鼻、耳朵等都是最易受寒湿邪气侵袭的部位,在“春捂”时也要给予特别关注。另外,还需要做好足底保暖,毕竟古语有言“寒从脚下起”。 应提防这几种季节性疾病 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由于高龄、患有慢病、体质较弱、穿着不当以及季节性因素等原因,比较容易诱发这4种疾病,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感冒和哮喘 冷空气刺激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进而使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哮喘、呼吸困难等。体质弱的老人和儿童,在立春初期建议中午前后再进行户外活动,并且戴好口罩、穿羽绒服或棉衣,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此外,由于立春后过敏性疾病高发期即将到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皮肤病的人,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旧疾复发或加重。 心脏病 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在这个季节会明显增多。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很敏感,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另外,由于春季容易出现血压和心率波动,睡眠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规律服药、规律监测血压,发现异常波动时,如收缩压大于160mmHg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脑梗 昼夜温差大时,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常在冬春季节,尤其是发生在一些老年人起夜或晨起时。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须高度警惕,立即就医诊疗。中风急救要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救治、早溶栓。 胃肠道疾病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每年立春初期,各大医院门诊都有很多因受凉导致“老胃病”发作的患者。所以,有胃病的人在初春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喝热水,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